返回部落格

進日本市場不只靠技術力:我踩過的幾個坑與整理

你也曾聽說:「日本人很龜毛」嗎?其實,日本人也是人,只是在文化背景、社會結構與商業風險觀念的影響下,對於細節、品質與信任的要求格外嚴謹。

日本,一個擁有高度消費力、成熟產業結構與對品質極致追求的市場,對許多海外技術產品而言,是極具吸引力的擴張目標。然而,不管是進軍日本,或是其他海外國家,實際上都有許多必須克服的議題。
但若以「要求嚴謹」與「導入門檻」來看,日本無疑是最具挑戰的其中之一。

本文整理了筆者在產品導入日本市場過程中的常見問題,並比較與台灣、美國等 B2B 導入經驗的同與不同。希望能為有意進軍日本的朋友提供參考。

請注意:本篇僅為經驗分享,各廠商實際情況仍有差異。


挑戰一:嚴格的品質標準

關鍵字:細節、預期管理、匠人精神
同與不同: 相同,但門檻更高

日本用戶與企業對於「穩定性」、「可靠性」、「細節體驗」的要求遠超過多數海外市場。常說的日本匠人精神正體現在此:bug-free 僅是基本要求,流程不順或缺乏引導即可能被視為不合格。

實際案例:
我們曾在一次直播服務導入中,發現客戶對直播本身功能不甚關心,反而更重視周邊的使用者體驗。例如:提早入場時的提示機制、播放失敗的補救措施,以及事前排除風險的設計。甚至曾遇到客戶要求提供所有例外畫面的截圖,不接受僅用文字描述。這樣的溝通與準備成本往往比其他市場高出不少。

文化背景:
這背後反映的是日本文化中「不造成他人困擾」的核心價值觀。產品不只是功能集合,更是一種體貼與責任的體現。

應對法:
預測使用情境、沙盤推演各種異常狀況,主動提出處理方案。不等客戶問,先展現對細節的掌握與誠意。


挑戰二:複雜且細膩的組織決策與內部溝通機制

關鍵字:根回し、共識決策、窗口共推
同與不同: 各國大企業皆有,但日本更細膩

即使你對接的是主要窗口,他也未必能拍板定案,甚至不會直接轉達你的建議,因為他需要透過「根回し」──也就是事前的內部鋪路與說服。若忽略這點,可能會歷經數次提案流程才驚覺建議從未上報,或被上層以全然不同理由駁回。

常見情境:
日本企業傾向採取共識型決策與層層協調。會議表面融洽,但實際上可能只是資訊蒐集階段,尚未進入真正的評估流程。

風險提示:
若未能協助窗口梳理內部說法與推進節奏,專案容易在無形中拖延,甚至在最後一刻獲得意外驚喜。

實務技巧:
與其讓窗口單打獨鬥地「賣方案」,更應主動陪他們共推方案。例如:

  • 幫助窗口整理內部利害關係人的說法
  • 提供圖表、整理簡報,讓對方好溝通
  • 營造「站在同一陣線」的合作關係

應對法:
把窗口當成夥伴,共同推動提案,而非只把責任交給對方去「說服上級」。


挑戰三:對技術細節的深度把控與可持續性的執著

關鍵字:技術透明度、長期維運、細節說明
同與不同: 不同,日本客戶真的會問得比其他市場更深。

許多日本客戶關心的不只是「好不好用」或「創不創新」,而是更進一步的結構性問題,例如:

  • 底層系統是否穩定?
  • 五年後還能維護嗎?
  • 新增功能是否會破壞整體架構?

實際案例:
某位日本客戶要求詳細說明我們系統的預處理與暫存邏輯,包括:

  • 哪些資料會被預處理?
  • 更新時間點與觸發條件?
  • 如何驗證處理成功與否?
  • 哪些狀況會啟動 fallback 或緩存失效?

這種深入程度遠超過我們在台灣、美國等市場的經驗,也促使我們強化內部技術文件與產品說明。

應對方法:
若產品底層較多隱藏邏輯、又缺說明文件、維運計畫不清,會很難取得客戶信任。
建議建立清晰的技術文件,展現「我們早就幫你想清楚了」的誠意與能力。


挑戰四:不可忽視的在地法規與合規性要求

關鍵字:在地法規、隱形風險、垂直產業規範
同與不同: 相同,但日本有更多獨有規範

即使你已遵循 GDPR 或美國的法規標準,在日本仍可能踩雷,特別是在以下面向:

  • 個人情報保護法的細節要求
  • 金融、醫療、教育等垂直產業的專屬規範
  • 特殊的電子簽章格式(如 JPKI)、KYC 程序

實際例子:

  • Uber:進入日本市場後,受到法規限制,無法像在其他國家一樣開放個人駕駛,而是被迫與既有計程車體系合作。
  • Airbnb:因初期缺乏合規性,大量房源在法規上不符標準,導致平台可用物件數一度大幅減少。

這些例子告訴我們:即使是國際巨頭,也需要花心力注重市場的特殊性。

應對方法:

  • 提前與在地合規顧問或專業律師合作
  • 建立產品開發階段的合規 checklist
  • 保留部分彈性設計,能依產業特性進行客製化調整

挑戰五:從「交易」到「信任」的長期關係建立

關鍵字:信任經濟、在地誠意、供應商風險感知
同與不同: 不完全相同,日本對合作深度有更高期望

在日本,B2B 合作更像是「長期交往」而非「一次交易」。對方在評估供應商時,看的不只是技術或價格,還包括:

  • 是否使用日文溝通?
  • 是否準時回信?
  • 公司地址與規模是否穩健?
  • 是否會讓他們在客戶面前丟臉?

背後的原因:
因為日本企業對自身客戶負責,一個出錯的供應商可能讓他們背負信任危機。他們會把風險控制做到最前面,不容忍模糊。

應對方法:

  • 設立在地法人或據點、聘用當地員工,讓當地員工幫你確保產品符合日本客戶需求
  • 若無法設法人,也可考慮排懂日文、有文化理解力的負責人,能做第一線的溝通
  • 展現「我們有長期經營日本的決心與資源」

結語:打好地基,才能走得長遠

這些挑戰,都是筆者在與日本客戶合作中反覆遇見的議題,也許全球皆有,但日本的「深度」與「期望值」確實更高。

進入日本市場,除了堅強的技術實力與產品力,文化理解與溝通能力也是不能少。一旦準備充分,所獲得的信任與忠誠也將超過其他市場,並建立起一道競爭壁壘。

其實這些道理也不只適用於日本市場。
從了解文化、注重細節,到扎實執行,在哪個市場都適用。


下一篇,筆者將嘗試分析每個挑戰背後的實際成本與導入時間預估,協助讀者更精確評估投入與產出。

想了解更多?

如果你對產品管理、專案管理、技術領導與開發、跨文化溝通、多語協作有興趣,歡迎查看更多文章或直接聯絡我討論你的想法與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