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部落格

AI 讓開發快 10 倍,但這 3 個陷阱讓 89% 的時間白費了

近年來,AI 自動生成程式碼的技術爆發,我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這樣的故事:
「沒有程式背景,一下午就做出一個 APP 上架!」

甚至麥肯錫(McKinsey)的研究也指出:透過 generative AI,開發者在不同任務上的效率可提升 10% 到 50%,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加速接近一倍
👉 McKinsey & Company, 2023

聽起來非常夢幻,對吧?
但現實世界卻沒有那麼單純。AI 的確讓「寫程式」這一步比以往快了許多,但軟體專案最終能不能成功,從來不只是程式碼能不能跑而已。
以下三個業界真實案例,帶你看看——AI 的高效率背後,隱藏著哪三種致命陷阱。


陷阱一:做了很多功能,卻沒有與真實商業價值掛鉤

📍 案例:某消費型平台的「功能爆炸」 disaster

背景

  • 產業:消費型網站
  • 團隊規模:中型團隊(6–10 人)
  • 時間軸:2–3 個月衝刺期

公司高層一次給出一張「功能願望清單」,希望在平台上加上一堆看起來很酷的功能:

  • 會員分級系統
  • 個人化推薦引擎
  • 多語言切換
  • 社群整合功能
  • 視覺化互動體驗

團隊也很爭氣,用 AI 輔助工具很快地把這些功能都做出來。 進度看似順利,大家都鬆了一口氣。

但問題在後面才浮現:

  • ❌ 需求單位太忙,根本沒時間逐項驗收
  • ❌ 功能越多,反而讓驗收變得更難
  • ❌ 沒人用過,也沒人敢保證這些功能真的有價值
  • ❌ 上線後發現,80% 的新功能使用率不到 3%

結果就是:東西做了一大堆,但沒人敢說它是「對的」。

💡 問題根源:AI 只加速了 11% 的環節
根據一篇 Medium 的分析文章指出,工程師每天真正花在寫程式上的時間平均只有 11%(約 52 分鐘),其餘時間都用在開會、debug、溝通與確認需求上。
👉 Developers spend only 11% of their time coding – Medium


也就是說:AI 加速的其實只是這 **11%** 的環節,但剩下那 **89%** 的「溝通與驗收」仍然是瓶頸。 當這些環節沒跟上時,AI 帶來的加速反而可能造成系統性壓力。

陷阱二:漂亮的房子,沒有地基

📍 案例:新創團隊的「效能災難」

背景

  • 產業:企業軟體服務
  • 團隊規模:小型技術團隊(3–5 人)
  • 時間軸:3–4 週 MVP 開發

團隊根據客戶需求,用 AI 很快生出一個 demo:

  • 介面漂亮,使用現代化 UI 框架
  • 功能完整,核心業務流程一應俱全
  • 測試資料跑起來一切正常(少量假資料)

但一旦把真實資料灌進去(數千筆真實業務資料),問題就來了:

  • ⚠️ 頁面載入從 0.1 秒 → 20 秒
  • ⚠️ 資料庫查詢沒有建立索引
  • ⚠️ 前端一次性載入所有資料,沒有分頁
  • ⚠️ AI 生成的 SQL 使用了 N+1 查詢

最後後端重構、資料庫重寫、前端改用虛擬滾動,又多花了一個月才解決。

💡 更大的隱憂:安全性
除了效能問題,還有更大的危機。
Veracode 在 2023 年的研究中發現:近一半(約 45%)的 AI 生成程式碼包含已知安全漏洞。
👉 VERACODE – AI-Generated Code: A Double-Edged Sword for Developers

常見問題包括:SQL Injection、XSS、敏感資料未加密、權限控管邏輯錯誤。
換句話說,AI 生出來的東西「能跑」,但未必穩定、也未必安全。
這就像用 3D 列印蓋十層樓,一天蓋完;看起來很快、很厲害,但如果沒打地基、也沒工程師檢查結構,一遇到壓力就可能垮塌。


陷阱三:完美執行錯誤的方向

📍 案例:企業系統的「需求誤解」

背景

  • 產業:企業級應用系統
  • 團隊規模:混合團隊(8–12 人)
  • 時間軸:3–5 個月第一階段交付

這個狀況,或許是最可怕的。方向錯了,AI 只是幫你更快地走向懸崖。


客戶要求:「依不同客戶顯示不同畫面風格」 團隊理解成: - 可以調顏色(theme color) - 換 logo - 改字體樣式(font family)

於是用 AI 快速建立了一套主題系統,還做了視覺化的編輯器。開發進度超前,demo 看起來很專業。
但客戶真正要的是:

  • 整個畫面結構可以變化
  • 某些客戶的選單要藏起來
  • 部分功能需要完全隱藏
  • 甚至整個導航邏輯都要不同

結果:前期所有開發方向全錯,花了不少時間,客戶一看卻說:「這不是我要的。」

💡 方向錯誤的成本有多高?
IBM 的研究指出:

這不只是技術成本,更是溝通與信任的成本。
**AI 會讓你「更快執行」,但並不會幫你「確認方向」。**而當方向錯了,速度越快,代價就越高。


💡 AI 時代的 3 個避坑技巧

那該怎麼辦?我整理了三個實際可行的方向,讓你在高速的 AI 專案環境中,保持穩定與清醒。

▶︎ 技巧一:先確認再動手 — 用原型驗證方向

核心做法

  • 在開發前,用簡單原型 / 繪圖和需求方確認方向

為什麼重要

  • 避免錯誤方向被高速放大

實戰 Checklist

  • 在寫任何一行 code 前,先用原型工具做出可點擊原型
  • 讓需求方「實際操作」原型,而不是只看靜態圖片
  • 記錄 3–5 個「如果……會怎樣?」的情境測試
  • 得到明確的「對,就是這樣」回應後再開始開發

▶︎ 技巧二:把省下的時間用來打地基

核心做法

  • 把 AI 節省的時間投入壓力測試、資料驗證、架構優化

為什麼重要

  • 提升穩定性與可維護性

實戰 Checklist

  • AI 生成 code 後,立刻用安全掃描工具檢查漏洞
  • 用真實數據量(至少 1,000 筆)測試效能
  • 建立至少 3 個關鍵路徑的自動化測試
  • 設定效能 baseline:頁面載入 < 2 秒、API 回應 < 500ms

▶︎ 技巧三:小步快跑,持續驗收

核心做法

  • 不要一口氣做完全部,先做少量功能試驗

為什麼重要

  • 減少風險,能早期攔截錯誤

實戰流程(示例)

  • 第 1 週:做 1 個核心功能 → 驗收 ✓
  • 第 2 週:做 2 個相關功能 → 驗收 ✓
  • 第 3 週:整合測試 → 小範圍上線
  • 第 4 週:收集回饋 → 調整方向

實戰 Checklist

  • 每週至少 1 次 demo 給需求方
  • 用「可以上線嗎?」標準檢視每個功能
  • 建立「功能開關」機制,隨時可以關閉有問題的功能
  • 用測試機制驗證新功能的實際價值

🚀 延伸觀點:AI 不只是加速器,也能成為「輔助煞車系統」

很多人提到 AI 都想到「加速」,但其實它也能成為幫你確認方向的工具。

AI 在原型階段的潛力
AI 可以在幾小時內生成互動式雛型,讓使用者或需求方更早「看到真實畫面」並即時回饋。這不只是快,而是能在需求確認階段就避免後期重工。
例如 ProductTalk 的團隊分享,他們用 AI 原型工具,一天能測出 5 種不同流程,讓決策更快更準。
👉 ProductTalk – How AI Prototyping speeds up validation

AI 也能幫我們打地基
AI 不只是會「生程式碼」,它其實能幫我們:自動生成測試案例、偵測安全漏洞、輔助程式碼審查、建議效能優化方向
最新研究(如 DeVAIC, 2024)顯示:結合 AI 自動化分析與人工審核,可以在不增加時間成本的情況下,大幅降低安全漏洞率
👉 arXiv – DeVAIC: Detecting Vulnerabilities in AI-generated Code

另一篇研究也指出,AI 輔助的靜態程式分析(SAST) 能以更低誤報率檢測漏洞,比傳統掃描器更有效。
👉 ResearchGate – The Impact of AI-Assisted Code Generation on Software Vulnerabilities

所以,與其害怕 AI 造成的風險,不如學會用它來降低風險
AI 可以讓我們更快地「做對的事」,也可以幫我們「早點發現錯的地方」。


結語:AI 加速了某些環節,但我們該思考整體的順暢度

AI 寫程式的時代已經來臨,這是不可逆的大趨勢。
但它只是「加速器」,不是「萬靈藥」。

真正讓專案成功的,永遠是那群能把關、驗收、決策、協作的人。少了這些角色,再快的產出也可能變成災難。

記住這三個核心原則:

  1. 速度要配合驗證節奏 — 不要讓產出速度超過驗收能力
  2. 地基比外觀重要 — 效能、安全、可維護性不能犧牲
  3. 方向對了才加速 — 用原型確認方向,再用 AI 加速執行

在這個被速度放大的時代,唯有清楚掌握方向、節奏與風險,才是那個真正「握緊方向盤」的人。


🔗 參考資料

想了解更多?

如果你對產品管理、專案管理、技術領導與開發、跨文化溝通、多語協作有興趣,歡迎查看更多文章或直接聯絡我討論你的想法與挑戰。